近期,中方出台稀土新规,生效实施日期日益临近。路透社当地时间10月21日报道称,目前,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寻找关键稀土资源,以应对中方的出口管制。业内高管担忧,这些措施可能导致零部件短缺,甚至迫使工厂停产。
报道称,尽管中美此前“贸易休兵”暂时缓解了供应上的威胁,但中方今年早些时候也出台了类似的稀土出口管制,使得厂商的库存被消耗殆尽。此外,如今中方明显扩大了出口管制范围,且还有出口许可证制度的存在。
“形势非常紧张,”德国金属粉末供应商NMD的首席执行官娜丁·拉伊纳(Nadine Rajner)称,客户现在希望从除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采购稀土。然而,她坦言,虽然瑞典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,但缺乏足够的矿山或精炼能力来使其可用。而对于重稀土,中国控制着全球99.8%的精炼能力,因此替代来源微乎其微。
路透社指出,虽然中方还对电池和电池材料实施了出口管制,中荷之间的“安世半导体事件”也导致汽车芯片领域出现危机,美国的高额关税更是持续散发威胁,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,中方对稀土元素的掌握力是“最棘手的问题之一”。
“他们可以在两个月内让我们整个汽车行业停摆。”丰田汽车北美区采购供应商开发集团副总裁瑞恩·格里姆(Ryan Grimm)说道。

稀土供应对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至关重要 资料图
据报道,稀土磁铁为汽车零部件中的电机提供动力,包括后视镜、扬声器、机油泵、雨刮器以及燃油泄漏与制动传感器等。而在电动汽车中,稀土磁体的重要性更为突出。
咨询公司AlixPartners估计,中国控制着全球多达70%的稀土开采、85%的精炼能力以及约90%的稀土金属合金和磁铁生产。
最新的中方出口管制清单中,还包括铥、钬和铕等元素,这些材料同样被用于汽车制造。
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(Bosch)的法国、比荷卢(比利时、荷兰、卢森堡三国)、西欧及南欧区总裁布鲁诺·加埃里(Bruno Gahery)称,他预计汽车行业各大企业将在中方出口管制新规生效前“大量囤积稀土”。
然而,一家为现代汽车供应稀土磁铁的公司高管透露,虽然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已建立库存,“但大部分已经被消耗”,供应仍然非常紧张。
另有三名行业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,自10月9日中方宣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后,一些中国稀土出口商立即收到了海外客户的紧急订单。只不过,即使中国供应商能够在11月8日出口管制生效前完成新的订单,海运到欧洲也可能需要45天,稀土的供应短缺,依然是汽车行业面临的难题。
路透社称,稀土可以通过报废汽车进行回收,但这一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。由雷诺支持的公司Neutral,目前每年在法国回收约40万辆汽车中的稀土,并与欧洲15家品牌签订了合同。
“但挑战在于如何扩大这些活动的规模,”Neutral首席执行官让-菲利普·巴霍(Jean-Philippe Bahuaud)表示。
据报道,通用汽车以及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和博格华纳等公司,还正在研发低稀土或零稀土含量的电机,而宝马和雷诺已生产出无稀土电机。
英国初创公司Monumo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技术模拟,帮助客户在现有电机中减少稀土用量。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·维尔金(Dominic Vergine)称,这项技术已使客户(包括全球前十的多家汽车制造商)平均减少24%的稀土使用量。
此外,汽车制造商还在努力改进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无稀土电机。然而,业内专家指出,这些电机距离量产仍需数年时间,而想要在中国以外开发新稀土矿山和加工厂的计划,也面临同样的漫长周期。
“这不会是出口管制的终点。”稀土贸易公司Tradium高级经理扬·吉斯(Jan Giese)表示,预计中方将继续对稀土供应施加影响力。
10月15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,中方的主管部门已经就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阐明了立场,中方的立场一以贯之,清清楚楚。倒是美方一边要谈,一边威胁恐吓,加征高额关税,出台新的限制措施,这不是与中方打交道的正确之道。
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10月16日则指出,中方近期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据法律法规,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,目的是防止稀土非法流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不当用途,更好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全球共同安全。
美方近期声称,中国措施将对全球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智能手机等多行业造成广泛影响。何咏前对此表示,美方解读严重曲解并渲染夸大中方措施,故意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。
特朗普又说大话,美澳专家泼冷水:稀土供应链不依赖中国,至少10至20年
近年来,美西方眼馋中国稀土,致力于建立替代供应链,并将矿产储备丰富的澳大利亚视作“村里的希望”。美澳日前签署矿产协议,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夸口称,美国将在“一年后”拥有大量稀土。
然而,香港《南华早报》21日援引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分析称,美国要建立安全、独立的供应链,需要10至20年时间。
特朗普20日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会晤,并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。
报道指出,美澳这份协议“旨在对抗中国”。双方政府发布的协议副本显示,美澳两国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各自投入10亿美元,用于采矿和加工,同时为关键矿产设定“价格底线”。
白宫在声明中宣布,该框架代表了两国进一步“加速安全供应关键矿产和稀土”的努力。声明提到,框架签署方将努力保护各自国内关键矿产和稀土市场免受所谓“非市场政策和不公平贸易做法”的影响,包括使用“基于标准的系统”。
协议签署后,特朗普提前开香槟。他当天向记者表示:“再过一年,我们将拥有如此多的关键矿产和稀土,你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。”
21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答相关问题时指出,全球产供链的形成是市场和企业选择的结果。关键矿产资源国应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,确保正常的经贸合作。

20日,美澳签署关键矿产协议 推文截图
美国智库“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”(CSIS)20日发布分析报告称,澳大利亚拥有89个活跃稀土勘探项目,超过加拿大、巴西和美国。澳大利亚近年来大力投资加工能力,去年该国是稀土勘探的首要目的地,吸引了全球约45%的投资
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教授张纯信表示,如果私营部门参与,美澳框架下的稀土商业销售可能在两至三年内出现,中方可能通过向澳大利亚提供竞争性协议予以回应。
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斯图尔特·奥尔预测称,在依赖于现有矿山的第一波“浪潮”下,美澳框架下的销售将在两年内实现。但他指出,在新生产设施上线后的“第二波”商业销售,至少在10年内实现。他补充称,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稳定关键矿产供应链,美国同样至少需要10年。
“像这样的协议意义重大,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,”总部位于美国的稀土金属投资者和发展商Cove Capital首席执行官皮尼·阿尔豪斯声称,美国后续会与其他国家签署类似协议,随着协议的成熟,中方可能会变得“更加担忧”。
阿尔豪斯补充说,美澳框架协议将通过让美国获得澳大利亚关键矿产技术来帮助美国。此外,该协议的采购协议和“价格底线”将使中国在矿产价格上更难竞争。
然而,阿尔豪斯估计,美国实现“完全安全和独立的供应链”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。
稀土被誉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是先进武器装备、航空航天部件、风力发电、新能源汽车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支撑。过去30年里,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方面始终具有主导力。
据国际能源署数据,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超60%,但其对加工阶段的控制却占全球产量的92%,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几乎拥有垄断性的控制权。美国地质调查局还表示,2020年至2023年,美国70%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。
今年4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世界高举“关税大棒”,征收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对华关税曾一度高达145%。随后,中方立即出台系列措施精准反击,实施一系列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措施。
美西方深感被“卡脖子”,在炒作“稀土荒”的同时,纷纷砸钱发展所谓“非中国”供应链。其中,美国政府砸下重金投资本国矿产开采,但资本却嗅到不确定性,避而远之;欧盟则举头望明月,9月发布报告提议去太空挖矿,被批不切实际。
但彭博社直言,行业高管和分析师警告称,美西方难以迅速建立可以取代中国的稀土精炼网络。
英国广播公司(BBC)日前报道指出,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稀土加工。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关键矿产研究员玛丽娜·张(Marina Zhang)指出,多年来,中方努力获得了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支配地位,培育了稀土领域的庞大人才库,其研发网络领先竞争对手数年。
她谈到,虽然美国和其他国家正大力投资开发中国之外的稀土供应替代方案,但他们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澳大利亚拥有大量稀土储量,但其生产基础设施仍不发达,使加工相对昂贵。